甘肅省自然資源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自然資源要素保障的通知
甘資規發〔2024〕4號
來源: 甘肅省自然資源廳
時間: 2024/06/27/ 18:02
字號:[大][中][小]
各市州、甘肅礦區、蘭州新區自然資源局:
按照省政府辦公廳《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兩會精神聚焦聚力打好高質量發展“六場戰役”行動方案》(甘政辦發〔2024〕23號)工作部署,為進一步加強自然資源要素保障,助力高質量發展,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強化規劃引領,保障發展空間需求
1.推動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落地見效。組建省級專家團隊,開展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質量巡回指導,2024年5月底前完成審查批復。按照“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要求,對各級規劃進行評估。建立專項規劃目錄清單管理制度,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底圖、底數等信息共享,推動形成約束有效、開發有序的空間發展格局,增強空間保障能力。
2.科學優化城鎮開發邊界。對城鎮建設用地確實難以滿足需求且符合自然資源部關于城鎮開發邊界管理六種情形的縣,原則上每年可在市域內優化一次城鎮開發邊界。確需調整的,由縣政府會同市州自然資源局共同編制城鎮開發邊界優化方案,經省自然資源廳審查并報自然資源部審核同意后予以變更。真實有效項目在落地時確實存在規模不足的,首先要立足于本縣域內存量挖潛,方可在市域范圍內進行縣區間統籌調劑;市級經過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挖潛等方式仍無法滿足的,可由省級統籌調劑。
二、優化用地審批,保障重大項目落地
3.增強土地要素精準保障能力。堅持建設用地增量安排與存量消化相結合,統籌確定、下達和使用管理計劃指標。單獨選址項目和鄉村建設用地計劃由省級統籌,城鎮批次建設用地計劃直接下達縣區。省級以上重大項目、重點民生項目及綠色礦山等重點支持類項目,不與存量土地處置掛鉤。
4.提高建設用地審查審批質效。取消單獨選址項目市州審查環節,縣級直報省級審查審批;除用地預審時不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用地報批時確實占用的項目外,其他情形不再重新預審;在可預見的情況下允許用地報批容缺受理,允許分期分段辦理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擴大先行用地范圍,需報國務院批準用地的國家重大項目、列入《國家公路網規劃》工程的改擴建項目以及省級能源、交通、水利建設項目中,控制工期的單體工程和因工期緊或受季節影響急需動工建設的其他工程可報自然資源部申請辦理先行用地。重大建設項目直接相關的改路改溝改渠和安置用地與主體工程可分別報批。建設過程中因地質條件、文物保護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確需改變原批準用地范圍的,可申請調整。建立健全特定區域壓覆重要礦產資源“白名單”動態管理制度,及時補充更新壓覆重要礦產資源數據庫,對納入“白名單”區域的建設項目不再開展壓覆礦審查審批。
5.嚴格建設用地批后監管。完善建設用地智能審批監管系統審查規則,提高監管能力。建立省級“雙隨機、一公開”檢查制度,按照“季度內業檢查、年度實地抽查”的方式,對市州建設用地預選、審批、規劃許可等進行全覆蓋檢查。強化檢查結果運用,結合檢查結果及各地違法用地比例,定期評估調整授權委托事項。
6.規范臨時用地管理。市州自然資源局負責轄區內涉及耕地、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的臨時用地土地復墾方案審查及土地復墾驗收。其他臨時用地的土地復墾方案審查及土地復墾驗收,由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探索使用銀行保函預存土地復墾費用,減輕企業資金壓力。
7.鼓勵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以縣域為規劃統籌單元、以鄉鎮為基本實施單元,開展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和鄉村生態保護修復,騰退的建設用地,在保障鄉鎮農民安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等用地的前提下,重點用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節余的建設用地指標,按照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可在省內流轉。
三、加大礦產開發,促進資源優勢轉化
8.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圍繞重點成礦區帶,持續提高1:5萬礦產地質調查工作程度;堅持急用先行,突出緊缺戰略性礦產,以金、銅、鎳、鈷、鎢、銻、釩、晶質石墨8種礦產資源為主攻方向,聚力實施礦產資源勘查。引導大型礦山企業通過“就礦找礦”“攻深找盲”等方式,開展深部及外圍找礦,提升礦山后備資源保障能力。持續深化未利用礦區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多渠道拓展出讓區塊來源,建立并持續更新出讓區塊項目庫,開展礦業權常態化出讓。
9.優化礦業權審查審批。公開出讓的礦業權,新立登記時不再重復核查和信息公示;臨期礦業權按審批權限由登記機關按季度批量組織核查;省級審批登記礦業權,由縣級直接向省級上報核查結果。公開出讓的空白區探礦權,新立登記時可暫不提交勘查實施方案,由礦權人承諾在1年內按要求補齊;公開出讓的采礦權,新立登記時可暫不提交礦產資源開發與恢復治理方案,審批機關頒發兩年有效期的采礦許可證,礦權人在有效期內完成方案編制和評審,確定礦山服務年限和開采方式后按照相關要求開展礦山建設等工作。
10.加強礦業權合同履行監管。在礦業權出讓合同中對探礦權人勘查資金投入、勘查進度、成果報告提交及相關事宜作出約定,明確探礦權人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對探礦權人非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未完成最低勘查投入、不及時匯交地質資料、圈而不探的,采礦權人無正當理由未按期進行礦山建設、未按期建成綠色礦山或未達到合同約定精深加工要求的,由登記機關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和合同約定予以處置。
11.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開展部分戰略性礦產共伴生、低品位資源再評價工作,推進共伴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開展尾礦資源調查,探索建立尾礦資源管理系統。推廣綠色開采技術,加強清潔化、智能化開發利用。按年度細化制定綠色礦山建設方案,全面推進新建(改擴建)礦山綠色礦山建設。開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調查評估,提升綜合利用水平,促進企業節能減排,引導企業科技創新,加強礦山生態保護修復,構建和諧企地關系。
四、嚴格耕地保護,守牢糧食安全底線
12.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改革耕地占補平衡管理方式,將非農建設、造林種樹、種果種茶等各類占用耕地行為統一納入耕地占補平衡管理,確保耕地總量不減少。強化補充耕地指標管理,合理確定補充耕地指標調劑規模和范圍,提升耕地占補平衡保障能力,重點保障重大項目、民生工程項目建設補充耕地指標。拓展補充耕地來源,各類實施主體通過非耕地墾造、恢復的耕地,符合規定的均可作為補充耕地。優先將鹽堿地等未利用地、低效閑置建設用地以及適宜恢復為優質耕地的園地、林地、草地等其他農用地統籌作為補充耕地來源。
13.強化監管結果運用。壓實市級黨委政府耕地保護主體責任,探索建立“黃紅牌”警示制度,對未完成年度耕地保護任務的,報請省委省政府約談相關市州黨委政府。強化耕地保護激勵措施,對承擔耕地保護任務重、完成年度耕地保護任務的重點地區給予一定補償。年度內市縣發生新增建設用地違法占用耕地問題的,凍結相關市縣補充耕地指標;達到國家問責標準的,提請省政府對相關市縣政府予以問責,收回省政府授權委托審批事項。對于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未按時間節點完成省級下達任務的市縣,除國家、省列重大項目和民生工程外,暫停建設用地報批。對督察、審計、各類專項行動反饋問題整改不力、屢督屢犯的,以及被上級通報或重點督辦的,報請省政府約談相關市縣政府;情節嚴重的,移交紀檢監察機關處理。
五、整合資源數據,提升信息服務能力
14.優化測繪地理信息服務。加快建設北斗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點,向各類經營主體無償提供更高精度、更具現勢性的測繪基準服務,免除企業用戶GNSS靜態數據后處理費用。扎實推進地形級實景三維甘肅和新一代甘肅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打造更加詳實的三維時空基底,向社會公眾無償提供在線地圖、成果目錄查詢、標準地圖等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加快推動公眾版測繪成果開發應用,盡快實現95%的用戶使用的測繪成果不涉密。支持市縣級衛星應用中心建設,加大遙感影像獲取和處理統籌力度,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精度、高現勢性地理信息數據的旺盛需求。
15.推動網上政務提質增效。加強信息化統籌建設管理,推動數據、系統、網絡等資源系統性整合提升,加快構建“全業務覆蓋、全周期協同”的自然資源數字化治理體系。深化數字政府建設,升級涉地涉礦智能審批系統,加大與“甘快辦”APP對接,建成土地出讓電子合同系統,推動政務事項從網上可辦向好辦易辦轉變,最大限度利企便民。擴大政務數據共享,開展系統集成整合,加強系統間數據關聯協同,推動政務數據省市縣集成應用。
本通知自印發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具體政策措施已明確執行期限的從其規定。
甘肅省自然資源廳
2024年5月10日